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特約通訊員 林曉山 張紅偉)“以前都是村里有隆重的活動才唱跳梅葛,現(xiàn)在學校里每周都安排這樣的課,真好玩!”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官屯鎮(zhèn)馬游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莊子豪擦著滿頭大汗,興奮地說。
近日,在馬游小學,姚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羅英、郭自林到學校開展梅葛、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教學傳承活動,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繪聲繪色的表演、高亢悠長的梅葛調,一開場便把學生們深深吸引住了,整個活動中,學生們學得格外認真。
“學生對校園里開展這樣特色的教學活動非常期待。這些活動既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松,也能讓他們關注了解姚安優(yōu)秀文化和非遺知識。”教師羅曉飛說。
近年來,姚安縣各中小學堅持將“非遺進校園”活動作為學校特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三融入”非遺傳承新模式,將非遺融入課堂改革、課后服務、體藝實踐中,激發(fā)少年兒童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為了讓學生能“邁出腳”且“玩得好”,姚安縣各中小學非遺融入課堂改革,在今春開學嚴格執(zhí)行“課間15分鐘”,小邑拉花、老鷹曬翅等姚安傳統(tǒng)花燈舞蹈成了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馬游小學梅葛課間操、光祿小學小邑拉花課間操、思源實驗學?;舨俚忍厣n間文化成為校園時尚,有效帶動花燈、梅葛、左腳舞課間操推廣。
依托課后服務,姚安縣各中小學將非遺融入課后服務,通過開設非遺社團,開辦“梅葛工坊”,建設傳習所,打造研學基地。目前,全縣83所中小學、幼兒園將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引入校園,8所中小學常態(tài)化開展花燈、小邑拉花、梅葛、剪紙、陶藝等縣域特色文化進校園活動。
通過參與姚安縣梅葛文化節(jié)暨鄉(xiāng)村村晚、左門彝族蘆笙文化節(jié)、農歷二月初八“龍華會”等傳統(tǒng)活動,姚安縣鼓勵各中小學生參與到社會活動以及各鄉(xiāng)鎮(zhèn)節(jié)慶活動。讓學生們在歡快的氣氛中接受了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洗禮,零距離、親眼觀看、親身參與感受非遺魅力。
“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不僅讓學生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學習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傳承的種子。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還激發(fā)了學生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姚安縣教育體育局局長羅成功說。
馬游小學社團課,非遺文化州級傳承人羅樹芳教孩子們彝繡。蔡興華 攝
馬游小學社團課上,梅葛文化國家級傳承人羅英老師教學生邊唱娃娃梅葛調邊跳彝族舞蹈。蔡興華 攝
馬游小學周三的蘆笙社團課上,非遺文化省級傳承人郭自林老師手把手教學生們吹奏蘆笙調。蔡興華 攝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essenceperformancenetwo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