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開始,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托管東莞市企石鎮(zhèn)江南小學。江南小學是一所薄弱校,如何讓江南小學教育質量快速提高,在兩三年內實現對薄弱校的孵化、培優(yōu)與提質?松山湖中心小學提出“外掛電梯賦能”的辦學新模式,在江南小學原有管理架構的基礎上,增設一個課程教學指導中心,負責將松山湖中心小學教育集團的學術成果、核心技術、教育資源輸送給江南小學的校領導和教師團隊。經過一年的實踐,江南小學已基本實現從知識型向思維型的教學轉型,兩校成為深度融合的教育共同體。
標準賦能:鑄牢價值意蘊
標準賦能主要是植入學校文化識別系統,包括學校理念文化識別系統、學校行為文化識別系統、學校視覺文化識別系統、學校環(huán)境文化識別系統。
學校行為文化識別系統的植入,主要通過課程設計轉型、課程師資轉型和課程教學轉型三個途徑達成,讓教師點燃學生的激情,為培養(yǎng)深度學習能力而教。
學校視覺文化識別系統和學校環(huán)境文化識別系統賦能,主要是從環(huán)境反饋給人的視覺、嗅覺、觸覺和人文氛圍等方面,起到暗示、調節(jié)、塑造情緒與情感的功能。具體來說是將學校標識、標準色等統一的視覺元素廣泛應用于樓層引導牌、個性化班牌、專用教室門牌、辦公室門牌,還有校服、禮品袋、畢業(yè)紀念章、素質報告書等場景中,同時改造教室和走廊等學習場所,以兒童立場把它打造成花園、學園、樂園、家園,原本略顯陳舊的環(huán)境如今煥然一新。
課程賦能:夯實質量基礎
課程是一所學校承擔育人功能的“跑道”,也是夯實教學“質量工程”的基礎。針對江南小學原有的課程教條化、碎片化的現象,將松山湖中心小學“全人課程”體系植入其中。“全人課程”體系由學科基礎課程、學科拓展課程和主題活動課程構成。
江南小學通過建設專用教室、安排專職教師,讓學科基礎課程由缺到全。江南小學原來缺科學課,沒有專職科學教師,僅有的一間專用科學教室,卻一直沒人用。目前,江南小學因地制宜建設了3個科學專用教室,安排了4位專職科學教師,讓科學課開齊開足。學校增設音樂、美術專用教室,每一位音樂、美術教師都有一間專門的教室,所有的音樂、美術課都在專用教室上課。
江南小學結合教師水平和學生實際,對學科拓展課程進行迭代改造,形成“五個一”:一手硬筆好字課程(由語文學科拓展而來)、一些閱讀智慧課程(由語文學科和英語學科拓展而來)、一種思想方法課程(由數學學科拓展而來)。另外“兩個一”即一項健身技能課程和一門藝術特長課程,則融入學科基礎課程之中。
江南小學的主題活動課程從虛到實,主題內容與目標由近及遠,螺旋上升,凸顯兒童生活的層次性,比如一到六年級的主題,分別為我與己、我與家、我與人、我與國、我與地、我與天,指向“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三個戰(zhàn)略問題。
課堂賦能:重構育人生態(tài)
學校有怎樣的課堂深度,學生就會有怎樣的思維深度。薄弱學校最薄弱之處往往是課堂,要提升教育共同體的育人質量,必須改革課堂教學,摒棄只關注知識、輸入、提分的“講解式”“講授式”“講練式”課堂,植入基于深度學習的“問題+”教學范式。
松山湖中心小學“問題+”教學范式以教材為基、思維為魂、素養(yǎng)為本,以“用問題學”取代“用教材教”,共有三變式,即語文數學英語基于問題學習、道德與法治及科學基于現象學習、體育音樂美術基于項目學習?!?”是指輔以“生態(tài)場域”?!皢栴}+”教學范式有效破解了課堂教學問題意識不強、問題品質不佳、問題空間(物理空間和關系空間)不良等難題,形成學習深度和育人溫度融合的價值文化。
第一步:重塑教師的教學理念
為了讓大家見識和原來完全不一樣的“問題+”教學課堂樣態(tài),江南小學課程教學指導中心采取了“三到”策略:看到,即組織教師到松山湖中心小學參觀和觀摩,看到“問題+”教學的精彩;聽到,即組織研修營,聽到“問題+”教學的奧妙,通過舉辦研修營,聘請導師對為什么要進行“問題+”教學、如何進行“問題+”教學等內涵與特征進行解讀,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問題+”教學,從而消除心理排斥和隔閡,達成教學理念共識;嘗到,即體驗與實踐,學校組織舉辦了一年級“問題+”教學研討活動,聘請導師指導部分教師嘗試用“問題+”教學范式進行教學并面向全校進行展示,逐步轉變教師們的教學理念。
江南小學的課堂,大多是“知識主線”教學,即按教材順序進行教學,也就是“用教材教”。通過引進學習單,教師們逐漸從“知識主線”教學轉向“問題主線”教學,以“用問題學”取代“用教材教”。
問題主線教學可大致分為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三大環(huán)節(jié),學習單設置了三個欄目與之相對應,不同學科略有不同。比如數學學習單《三角形的認識》,可按照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的邏輯進行相應設置。首先是問題提出——問題引發(fā):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其次是問題探究——探究活動:可以設置三個子問題,如畫一個三角形,和同學畫的有哪些相同的特征?你能用其中的一個特征來描述三角形嗎?你還會這樣描述哪個圖形?最后是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學生模仿三角形概念,對四邊形、五邊形、多邊形、圓形等進行概念描述。
引入學習單后,學生的學習圍繞學習單進行,發(fā)揮其導向、支架、測評、記錄的功能,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江南小學的課堂教學由“知識呈現”變?yōu)椤皢栴}驅動”,由“知識本位”變?yōu)椤八季S本位”。
第二步:重塑教師的教學行為
江南小學課程教學指導中心采取的策略是“形到、神到”。形到,即第一階段“扶著走”,拿來導師的學習單模仿著上課;神到,即第二階段“自己走”,師徒共同設計學習單自主性上課。
江南小學原來的教室都是“秧田式”座位,教師居高臨下,學生正襟危坐。松山湖中心小學托管后,用U型座位取而代之(U型座位是根據教學需要產生的外觀似U型的座位排列方式)。它既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物理距離、心理距離,又撬動課堂教學空間從單一的知識場演進到與生活場、生命場融合,讓課堂成為一個多層次、多渠道、安全潤澤的場域,讓師生關系更加和諧。
座位編排形式的變化,背后的實質是通過場域重構重塑教師的教學行為:讓教師“走下來”,讓學生“靜下來”,讓教學“慢下來”,為拓展教與學的深度插上思維的翅膀。
“走下來”,就是讓傳統意義上的講臺消失,教師走到“U課堂”中央,U型座位的中間通道成為教師的輻射主干道,保證教師能及時出現,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學生發(fā)言時,教師斜對著傾聽,可增強交往深度,催生等距離的愛?!办o下來”,是協同學習時,同桌之間用一級音量交流,營造靜的學習氛圍;同伴發(fā)言時認真傾聽、適時內化,并能用三級音量表達觀點,促進有深度的思考。“靜下來”的本質是拒絕只有熱鬧的探究和表演性匯報,通過有效的傾聽和對話,達到對知識、方法的深刻領會。而“慢下來”,則是學生需要時間進行思考,才能生成有智慧、深刻的見解,因此教師要預留一段與問題相匹配的候答時間,即使學生回答后,教師也不要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判斷,而應進行適時追問、回問和轉問,讓更多學生參與;如果學生短暫沉默,教師應耐心地等待,或引導啟發(fā),給予學生發(fā)現、探究、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他們充分的思考時間,營造安全潤澤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作者單位分別系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zhèn)江南小學。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大灣區(qū)背景下珠三角鎮(zhèn)街小學的孵化提質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02月18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essenceperformancenetwo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