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都去了縣城的學校,這里我們有專人看護,啥都沒動,縣上說如果生源夠了,就會復課?!毙陆堑貐^(qū)裕民縣察汗托海牧場喀拉克米爾村黨支部書記關(guān)世福說,“我們村兩百來戶人,這幾年光大學生就出了32個。”
11月27日上午,在距新疆塔城地區(qū)裕民縣中哈邊界直線距離16公里處的草原上,冬日的陽光透過云層,灑在察汗托海牧場喀拉克米爾村小學空曠的校園里。異常安靜的校園,聽不到讀書聲,但校園干干凈凈,還是最后兩名學生離開這里時的模樣。
邊境小學空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到2020年初,擁有5名教師的喀拉克米爾村小學,學生僅剩2名。經(jīng)裕民縣教育局、學生家長和村委會溝通協(xié)商,得到孩子家長同意后,這兩名孩子進入縣城就讀。
“孩子學習需要環(huán)境和氛圍,同時這些老師到別的學校后,能給更多孩子上課,能發(fā)揮更大價值?!痹C窨h教育局黨組書記郭標璽說,“但喀拉克米爾村小學依然保留,今后只要學生增加,群眾有需求,就會再次復課?!?/p>
說起喀拉克米爾村小學的發(fā)展變遷,背后是一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關(guān)懷關(guān)心邊疆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輝煌歷史。
“以前孩子經(jīng)常輟學,被父母拉去種地放羊,老師就得翻山越嶺地找?!睆?982年去喀拉克米爾村小學任教直到今年1月退休,老教師范愛云一直在牧區(qū)基層學校工作。
2005年,因?qū)W生數(shù)量大幅下降,喀拉克米爾村小學初次關(guān)閉,極少數(shù)孩子轉(zhuǎn)到附近學校上學。2015年,隨著新一批學齡兒童的成長,煥然一新的喀拉克米爾村小學復課。
“都是國家投資,多媒體、大屏、直錄播設備等一應俱全?!狈稅墼茡P揚手說,“喏,手機就能調(diào)節(jié)教室的暖氣溫度,以前可要滿山遍野找牛糞架火取暖的?!?/p>
“過去,一些家長不重視教育是因為一些家長看不到知識的意義。”關(guān)世福說,“我們村以前交通十分不便,冬天去趟縣城要騎馬、坐爬犁加步行,來回要3天。大家不愿出門,很多村民覺得能認識‘男’‘女’兩個字就行,去城里不會進錯廁所就行了?!?/p>
2000年后,柏油路通到了村里。
“路通了,村民們的羊賣到了600多公里外的烏魯木齊,也開始種植經(jīng)濟價值高的紅花,收入慢慢上來了。”關(guān)世福說,“視野一開闊,大家意識到讀書有用,但那時村里孩子都大了,幾乎沒小學生?!?/p>
去年,通往村里的路又翻新了,孩子去縣城上學更方便了,來回也就一個小時。
隨著對教育的愈加重視,很多村民開始把孩子送去縣城等地讀書,這所邊境村小的學生又少了不少,最后僅剩下2名學生。
“表面看是學校關(guān)了,實際是交通便利了,大家條件變好了,對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标P(guān)世福說,“如今村民夏天忙種地,冬天搞養(yǎng)殖。大人們忙正事兒,娃們也在努力學習,這幾年村里孩子都有考上博士的了?!?/p>
“我只讀過小學,怎么也不會讓孩子再和我一樣。”47歲的村民紀秀娟久居邊境,卻心念北京,因為中央財經(jīng)大學的校園里,有女兒馬小倩讀書的身影。
最近5年間,這個村百余名孩子從窗明幾凈的新小學走向山外。雖然最后兩名學生進城就讀了,但新疆這所邊境小學依然保留,為“未來”而留。(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記者 蔣夫爾 通訊員 劉東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essenceperformancenetwo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